The Psychology of Belief in Alternate Realities

对替代现实的信念心理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被“另类现实”的概念所吸引——这些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平行存在,彼此之间存在着从细微到深层的差异。从古代神话和宗教幻想,到现代科幻小说和多元宇宙理论,另类现实的概念渗透到了我们的集体想象中。这种迷恋引出了一个根本问题: 为什么人类会被替代现实的概念所吸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平行现实的吸引力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包括认知过程、进化适应、社会动态和文化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视角,分析我们被平行现实吸引的心理基础。

定义替代现实

另类现实,又称平行宇宙或多元宇宙,是指假设的与我们自身现实共存的独立存在位面。这些概念以多种形式呈现:

  • 神话与宗教: 其他领域,例如来世、天堂、地狱和精神层面。
  • 文学与媒体: 小说、电影和游戏中的虚构世界,例如纳尼亚、中土世界或漫威多元宇宙。
  • 科学理论: 量子物理学中的假设表明存在具有不同物理定律的多个宇宙。

要理解替代现实信仰背后的心理,需要探索这些概念如何与人类认知和情感的基本方面产生共鸣。

认知过程和偏见

模式识别与意义建构

人类天生就是寻求模式的生物。我们的大脑天生就能识别模式并理解复杂的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 幻想性错觉

  • 构建叙事: 替代现实提供了理解不符合传统解释的经历的框架。
  • 控制感: 相信替代现实可以通过将事件归因于更大、看不见的秩序,从而对生活中不可预测的方面提供一种控制感。

认知失调与应对机制

当面对相互矛盾的信息或挑战现有信念的经历时,个人可能会经历 认知失调

  • 解决不和谐: 替代现实通过将相互矛盾的信念划分到不同的领域来实现调和。
  • 应对创伤: 想象其他结果可以作为应对损失或创伤的应对机制,提供情感上的缓解。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涉及想象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替代结果。

  • 遗憾和一厢情愿: 思考“如果”情景可以让人们处理遗憾并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 增强创造力: 进行反事实思维可以激发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创新。

进化心理学观点

生存优势

对替代现实的信仰可能带来进化的益处。

  • 预测模型: 想象不同的现实有助于预测潜在威胁并规划未来情景。
  • 社会凝聚力: 对神话或精神领域的共同信仰可以加强群体联系,增强合作和生存。

讲故事与文化传播

人类讲故事的倾向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史中。

  • 知识共享: 关于替代现实的神话和故事传达了道德教训和生存策略。
  • 文化认同: 共同的叙述培养了归属感和文化延续性。

社会和发展因素

社会认同与群体动力

对替代现实的信仰可以强化社会认同。

  • 内群体与外群体: 共同的信念将群体中的人们与群体外的人们区分开来,从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 集体仪式: 与替代现实相关的实践,例如宗教仪式,加强了社会联系。

发展心理学与想象力

作为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自然而然地会接触想象的世界。

  • 认知成长: 想象游戏可以促进抽象思维、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边界测试: 探索替代现实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他们的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文化和历史背景

神话与宗教

替代现实已成为世界各地宗教和神话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解释无法解释的事情: 神话为那些原本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经历提供了解释。
  • 道德框架: 替代领域通常体现道德理想或后果,指导道德行为。

文学与媒体影响

媒体中替代现实的激增影响了心理参与。

  • 逃避现实: 虚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逃避日常压力的避难所,让人们体验超越现实的冒险。
  • 鉴别: 观众可能会认同角色或场景,满足对英雄主义、爱情或成功的心理需求。

神经科学见解

大脑功能与想象力

神经学研究揭示了大脑如何构建替代现实。

  • 默认模式网络(DMN): 该网络在思绪游移和想象时处于活跃状态,有助于创造假设场景。
  • 神经递质: 多巴胺通路与奖励和寻求新奇的行为有关,激发人们对新奇和替代体验的兴趣。

梦境与异象

意识状态的改变促使人们相信存在着另一种现实。

  • 梦想: 生动的梦境可以模糊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从而导致对另一种存在的解读。
  • 迷幻体验: 改变感知的物质可能会强化对平行世界或维度的信念。

心理功能和益处

应对存在主义问题

替代现实解决了人类的基本担忧。

  • 意义和目的: 对更大现实的信仰为有关生命、死亡和宇宙的存在问题提供了答案。
  • 减轻焦虑: 承认有更强大的力量在起作用可以减轻对未知事物的焦虑。

增强创造力和创新力

接触替代现实可以激发创造力。

  • 创新思维: 想象不同的世界可以鼓励人们跳出传统范式进行思考。
  • 艺术表达: 艺术家、作家和创作者从替代现实中汲取灵感来创作新颖的作品。

潜在的负面影响和道德考量

逃避现实和回避

过度沉浸于替代现实可能会导致回避行为。

  • 忽视责任: 更喜欢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义务可能会影响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
  • 社交隔离: 过度放纵会减少社交互动和支持网络。

区分现实与幻想

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可能会产生心理影响。

  • 精神病和妄想: 在极端情况下,界限模糊可能会导致精神健康障碍。
  • 批判性思维: 过度依赖替代现实可能会阻碍批判性评估现实世界信息的能力。

现代技术的作用

虚拟现实与游戏

技术的进步使得替代现实变得更容易实现。

  • 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 (VR) 提供了模拟替代世界的丰富感官环境。
  • 互动叙述: 游戏让个人能够积极参与并塑造替代现实。

在线社区

互联网促进了以替代现实为中心的社区的形成。

  • 共同兴趣: 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组将在另一个现实中拥有相似信仰或兴趣的个人联系起来。
  • 集体讲故事: 协作平台使虚构世界的共同创造和扩展成为可能。


人类对替代现实概念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根植于认知功能、进化适应、社会动态和文化实践。从提供应对机制、提升创造力,到促进社会凝聚力和解决存在主义问题,替代现实满足了各种心理需求。

理解人类为何会被这些概念所吸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对意义的普遍追求。随着科技不断模糊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探索替代现实信仰背后的心理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

  1. 鲍迈斯特,RF (1991年)。 生命的意义. 吉尔福德出版社。
  2. 巴雷特,D. (1993)。“睡眠委员会”:一项关于梦境孵化与问题解决的研究。 做梦,3(2),115-123。
  3. 博耶,P. (2001)。 宗教解释:宗教思想的进化起源. 基础书籍。
  4. 费斯廷格,L. (1957年)。 认知失调理论.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5. 加兰 (EL) 和霍华德 (MO) (2013)以正念为导向的康复增强可减少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注意偏差。 心理治疗和心身医学,82(5),311–318。
  6. 荣格,CG (1969年)。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7. 卡尼曼,D.,&特沃斯基,A. (1982)。模拟启发式。在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见 (第 201-208 页)。剑桥大学出版社。
  8. 克林格,E. (1990年)。 白日梦:利用清醒时的幻想和想象来获得自我认知和创造力. 塔切尔。
  9. 刘易斯,CS (1950年)。 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哈珀柯林斯。
  10. 麦格尼格尔,J. (2011年)。 现实破碎:游戏为何让我们变得更好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世界. 企鹅出版社。
  11. 皮亚杰,J. (1955年)。 儿童的现实建构. 劳特利奇和保罗·基根。
  12. 拉马钱德兰 (VS) 和赫斯坦 (W.) (1999).艺术科学:审美体验的神经学理论。 《意识研究杂志》,6(6-7),15-51。
  13. 沙克特,DL (1999).记忆的七宗罪:来自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见解。 美国心理学家,54(3),182–203。
  14. 塞利格曼,欧洲议会议员 (1990年)。 习得性乐观. 克诺夫。
  15. 泰勒(SE)和布朗(JD) (1988)。幻觉与幸福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健康。 心理学公报,103(2),193–210。
  16. 汤普森,E. (2007年)。 生命中的心灵:生物学、现象学和心灵科学. 哈佛大学出版社。
  17. Vaitl,D.,等人 (2005)。意识状态改变的心理生物学。 心理学公报,131(1),98–127。
  18. Van Heuvelen, T. 和 van den Hout, MA (2007)。白日梦风格、分离体验和幸福感。 《创伤与解离杂志》,8(4),101-111。
  19. 亚隆,爱达荷州 (1980年)。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基础书籍。
  20. 津巴多 (PG) 和格里格 (RJ) (1999年)。 心理学与生活. 艾琳与培根。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返回顶部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