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Death Experiences and Otherworldly Realms

近乎死亡的经历和超凡脱俗的领域

濒死体验(NDE)是指在接近实际死亡或感知死亡时发生的深刻心理事件。它们通常伴有生动逼真、情绪激动的幻觉和感觉,使一些人相信它们能让人瞥见超凡脱俗的境界或来世的存在。本文探讨了濒死体验的描述,考察了科学和哲学的解读,并讨论了它们对我们物理现实之外其他境界存在的意义。

理解濒死体验

定义和特征

濒死体验是指濒死或临床死亡后被救活的人所报告的一种个人的、超越性的事件。濒死体验的常见特征包括:

  • 灵魂出窍体验(OBE): 一种脱离身体并从外部视角观察事件的感觉。
  • 隧道视野: 穿过黑暗的隧道,走向光明。
  • 与生命或存在相遇: 与已故的亲人、精神实体或被视为神圣的人物见面。
  • 人生回顾: 快速、全景地回忆一个人的一生。
  • 平和与幸福的感觉: 一种深刻的平静、爱和团结的感觉。
  • 不愿返回: 希望保持这种体验而不是回到肉体。

历史文化背景

濒死体验的描述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在古代文献、宗教经文和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例如:

  • 西藏度亡经 讨论死亡和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
  • 柏拉图哲学 其中包括《厄尔神话》等故事,描述了一位战士往返来世的旅程。
  • 土著传统 通常将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经历的幻象融入精神之旅或萨满教启蒙之中。

科学解释

神经生物学理论

科学家提出了几种神经生物学机制来解释濒死体验:

  • 缺氧和低氧: 大脑供氧减少会改变感知和意识,导致幻觉。
  • 内啡肽释放: 大脑可能会在创伤期间释放天然止痛药,引起欣快感和状态改变。
  • 颞叶活动: 刺激颞叶可以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和神秘体验。
  • 神经递质失衡: 血清素和其他神经递质的波动可能会导致生动的视觉和情绪。

支持性研究

  • Karl Jansen 博士的氯胺酮研究: 表明 NMDA 受体拮抗剂可以诱发类似 NDE 的体验,与神经递质系统有关。
  • 奥拉夫·布兰克博士的实验: 对大脑颞顶叶交界处的角回进行电刺激可以使患者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

心理学观点

  • 人格解体和分离: 作为对抗创伤的防御机制,心灵可能会脱离现实。
  • 期望和文化影响: 关于死亡和来世的先前信​​仰可以影响濒死体验的内容。
  • 记忆重建: 事件后的叙述可能会受到潜意识的欲望或外部信息的影响。

哲学和精神诠释

二元论与意识

  • 心身二元论: 意识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观点支持了濒死体验可以进入其他领域的观点。
  • 生存假设: 认为灵魂或意识在人死后依然存在,有濒死体验作为证据。

宗教和神秘观点

  • 来世信仰: 许多宗教将濒死体验解释为天堂、地狱或其他精神层面的景象。
  • 普遍意识: 一些哲学认为,濒死体验将个人与集体意识或终极现实联系起来。

对其他领域存在的影响

支持其他领域的证据

  • 真实感知: 个人报告他们在昏迷期间不可能知道的事件或周围环境的准确细节的情况。
  • 变革性影响: 濒死体验后,性格、价值观和信仰的长期变化表明存在深刻的体验。
  • 跨文化一致性: 世界各地的濒死体验报告的相似性意味着超越文化构造的共同体验。

怀疑与批评

  • 缺乏实证证据: 没有科学手段来验证濒死体验期间所访问的其他领域的存在。
  • 其他解释: 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但并未援引超自然因素。
  • 主观性和轶事性: 个人证词本质上是主观的,容易出现不准确之处。

研究和方法论挑战

研究濒死体验的困难

  • 无法访问: 濒死体验是自发发生的,从伦理道德上来说不能被诱导用于研究。
  • 可变性: 个人的经历差异很大,使得标准化研究变得复杂。
  • 回顾性报告: 事件发生和报告之间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影响记忆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研究

  • AWARE 研究(复苏期间意识): 由 Sam Parnia 博士领导的研究旨在利用仅从高处可见的隐藏目标,探究心脏骤停期间的灵魂出窍体验 (OBE)。研究结果尚无定论,但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伦理和临床考虑

对患者的影响

  • 积极成果: 增加对生命的珍惜,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促进精神成长。
  • 负面影响: 困惑、沮丧或难以将经历融入日常生活。

医疗保健提供者的作用

  • 支持治疗: 承认患者的经历而不加以评判有助于康复。
  • 心理援助: 咨询可以帮助个人处理和整合他们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持续吸引着公众和科学界的关注。虽然它为人类意识和灵性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但它对其他领域存在的影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科学解释基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但无法完全涵盖体验者所报告的深度和变革力量。随着研究的进展,濒死体验促使我们探索生与死、意识与未知之间的界限,挑战我们对现实本身的理解。

参考

  1. Parnia, S., Spearpoint, K., & Fenwick, P. (2014).AWARE—复苏过程中的意识——一项前瞻性研究。 复苏,85(12),1799–1805。
  2. Greyson, B. (2003).心脏病监护室中濒死体验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综合医院精神病学,25(4),269–276。
  3. Blanke, O., & Arzy, S. (2005).灵魂出窍的体验:颞顶叶交界处自我加工的紊乱。 神经科学家,11(1),16–24。
  4. Jansen, KL (1997).氯胺酮的濒死体验模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核心作用。 《濒死研究杂志》,16(1),5-26。
  5. van Lommel, P., van Wees, R., Meyers, V., & Elfferich, I. (2001).心脏骤停幸存者的濒死体验:荷兰的一项前瞻性研究。 《柳叶刀》,358(9298),2039–2045。
  6. 穆迪,RA(1975)。 生命之后的生命. 模仿鸟图书。
  7. Ring,K.(1980 年)。 死亡时的生命:濒死体验的科学探究. 考沃德、麦肯和 Geoghegan。
  8. Blackmore, S. (1996). 濒死体验。P. Demarest & LG Healey (编) 超自然现象百科全书 (第 411-416 页)。普罗米修斯图书。
  9. Owens, JE, Cook, EW, & Stevenson, I. (1990).“濒死体验”的特征与患者是否濒死的关系。 《柳叶刀》,336(8724),1175–1177。
  10. Facco, E., Agrillo, C., & Greyson, B. (2015). 濒死体验及其他非正常心理表​​现的认识论含义:超越意识状态改变的概念。 医学假设,85(1),85–93。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返回顶部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