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是我们解读和组织感官信息,从而产生有意义的世界体验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刺激,而是一种受注意力、记忆力、预期和先验知识等认知过程影响的主动建构。理解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决策和社会互动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各种解释我们大脑如何建构现实的心理学理论,并考察了感官输入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感知的本质
感知涉及将感官输入转化为对环境的连贯表征。这种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解读,并受到我们认知框架的影响。
感觉与知觉
- 感觉 指感觉受体(眼睛、耳朵、皮肤等)接收到的原始数据。
- 洞察力 是对这些感官输入的解释,从而导致我们对现实的体验。
感觉提供信息,而知觉则在认知过程的影响下组织和解释信息。
影响感知的认知过程
有几个认知因素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现实:
注意力
注意力决定了我们处理哪些信息。选择性注意力使我们能够专注于特定的刺激,同时忽略其他刺激,从而影响感知。
- 鸡尾酒会效应: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集中精力进行单次对话。
- 注意力盲视:当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时,无法注意到意外的刺激。
记忆
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的经历通过提供解释感官信息的背景来影响感知。
- 图式理论:根据过去的经验帮助组织和解释信息的思维框架。
- 启动:接触刺激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从而形成感知。
期望和先验知识
我们期望看到的内容会影响我们的感知。
- 感知集:根据期望以特定方式感知刺激的准备。
- 自上而下处理:由高级认知过程引导的感觉信息的解释。
感知的理论视角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感知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它认为我们能够自然地将感官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
- 格式塔感知的原理:
- 图形-背景:区分物体(图形)与其背景(地面)。
- 接近度:彼此靠近的物体被视为一个群体。
- 相似:相似的对象被分组在一起。
- 连续性:感知连续的模式而不是脱节的模式。
- 关闭:填补空白以感知完整的图像。
这些原理说明了认知过程如何通过将感官输入组织成连贯的整体来积极地塑造感知。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感知是由感觉输入和认知过程构建的。
- 理查德·格雷戈里的理论:提出感知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其中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期望做出推断。
- 感知假设:大脑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如果不正确,就会导致幻觉。
直接知觉理论
与建构主义相反,詹姆斯·吉布森的 生态理论 认为感知是直接的,不需要更高级的认知过程。
- 可供性:环境提供的行动机会,无需认知中介即可直接感知。
- 光流:视野中的运动模式提供有关速度和方向的信息。
虽然吉布森承认感觉输入的作用,但他尽量减少认知过程的影响,认为感知更多的是检测信息而不是解释信息。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处理
感知涉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处理。
- 自下而上的处理:数据驱动的方法,其中感知从感官输入开始,逐渐形成复杂的感知。
- 自上而下处理:概念驱动的方法,其中感知受到期望、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来塑造感知,自上而下的处理填补了空白或解决了感官信息中的模糊性。
认知偏差和感知
认知偏差是判断中偏离规范或理性的系统模式,会影响感知。
确认偏差
- 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证实先入之见的信息。
-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支持现有信念的信息上来影响感知。
锚定效应
- 在做决策时严重依赖遇到的第一条信息(“锚点”)。
- 通过围绕锚点构建后续信息来影响感知。
可用性启发式
- 高估那些容易想到的信息的重要性。
- 通过使现成的信息显得更重要来塑造感知。
这些偏见表明,感知并非纯粹客观,而是受到认知捷径和错误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现实感知
感知也会受到社会背景和互动的影响。
归因理论
- 解释个人如何推断他人行为的原因。
- 基本归因错误:过分强调性格特征而低估他人行为中的情境因素。
社会认同理论
- 个人通过群体成员的视角来感知现实。
- 内群体偏见:偏袒自己的群体,影响他人的看法。
刻板印象和偏见
- 关于群体的过于简单的概括会影响对行为的感知和解释。
这些社会认知过程强调感知与社会理解和偏见相互交织。
神经科学观点
神经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对感知背后的大脑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知的神经通路
- 视觉通路: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处理从简单的特征开始,然后发展到复杂的表征。
- 并行处理:同时处理刺激的多个方面(颜色、形状、运动)。
镜像神经元
- 当执行某个动作时以及观察另一个动作执行的相同动作时,神经元都会激发。
- 参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绪,影响社会认知。
神经可塑性
- 大脑通过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来重组自身的能力。
- 经验和学习可以改变感知过程。
神经科学强调,感知是一个由神经结构和经验塑造的动态过程。
感知错觉与现实
感知错觉揭示了物理现实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差异,突出了认知过程的作用。
视错觉
- 穆勒-莱尔错觉:由于末端呈箭头状,因此等长的线条看起来有所不同。
- 艾姆斯厅:由于操纵深度线索而产生大小幻觉的扭曲房间。
听觉错觉
- 麦格克效应:视觉信息影响听觉感知,展现多感官整合。
错觉表明感知是由大脑构建的,而不仅仅是感觉输入的直接反映。
精神病理学中的感知
认知过程的改变会导致对现实的不同看法,就像各种心理障碍所见的那样。
精神分裂症
- 以幻觉和妄想为特征。
- 幻觉:感知不存在的刺激。
- 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受损会影响感知。
沮丧
- 消极的认知偏差导致对现实的悲观解读。
- 影响对自我、他人和未来的看法。
焦虑症
- 对威胁的敏感性增强会改变人们的看法。
- 过度警觉:过度关注潜在危险。
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制定针对认知过程的治疗干预措施。
文化对感知的影响
文化塑造认知过程,影响人们对现实的感知方式。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导致分析感知专注于独立于上下文的对象。
-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群体目标,从而形成注重对象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感知。
语言与感知
- 语言相对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影响思想和感知。
- 不同的语言对颜色、空间关系和时间的分类不同,从而影响感知。
文化因素凸显了这种看法并不是普遍的,而是因社会而异的。
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表明感知建立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之上。
感觉运动整合
- 感知源于感觉系统和运动动作之间的相互作用。
- 例子:感知物体的大小包括与该物体相关的潜在动作。
物理状态的影响
- 身体状态可以影响认知过程。
- 温暖与社会认知:身体上的温暖可以引发对社会温暖的感知。
具身认知强调感知是一个涉及整个身体而不仅仅是大脑的主动过程。
结论
对现实的感知是感官输入与认知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理论表明,感知并非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由注意力、记忆、期望、社会情境和文化背景塑造的主动建构。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认知和人类经验的多样性。这强调了同时考虑影响我们对现实感知的生物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参考
- 戈德斯坦,EB (2014年)。 认知心理学:连接思维、研究和日常经验. 圣智学习。
- 格雷戈里,RL (1997年)。 眼睛和大脑:视觉心理学.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 洛克,I. (1983年)。 感知的逻辑.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吉布森,JJ (1979年)。 视觉感知的生态学方法. 霍顿·米夫林。
- 奈瑟,U. (1967年)。 认知心理学. 阿普尔顿-世纪-克罗夫茨。
- 卡尼曼,D. (2011年)。 《思考,快与慢》. 法勒、斯特劳斯和吉鲁出版社。
- 乔治华盛顿州奥尔波特 (1954年)。 偏见的本质. 艾迪生-韦斯利。
- Kosslyn,SM,和 Osherson,DN (编)。(1995年)。 视觉认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Schacter, DL, Gilbert, DT, 和 Wegner, DM (2011年)。 心理学. 沃斯出版社。
- 瓦雷拉 (FJ)、汤普森 (E.) 和罗什 (E.) (1991年)。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Barrett, LF、Mesquita, B. 和 Gendron, M. (2011)。情绪感知中的情境。 心理科学的当前方向,20(5),286-290。
- Kitayama,S.,和Uskul,AK (2011 年)。文化、心智与大脑:当前证据和未来方向。 《心理学年鉴》,62,419-449。
- 弗里斯,CD (2007年)。 做决定: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布莱克威尔出版社。
- 普林茨,JJ (2004年)。 直觉反应:情绪的知觉理论. 牛津大学出版社。
- Mazzoni,G.,&Memon,A. (编)。(2003 年)。 记忆心理学.心理学出版社。